学校官网
科学研究ABOUT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新乡市高校工笔人教学改革研究

2014年11月18日 16:07  点击:[]

课题主持人:王松

主持人电话:13409203136

课题组成员:史悦 马燕峰 申迎迎 路文

主持人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2013 年 12 月  

目 录

摘  要 1

引  言 2

正  文 3

一、高校工笔人物画教学研究调查 3

1.新乡市高校工笔人物画教学问题研究 3

2.当代学者对工笔人物画教学问题研究综述 3

3.美术院校工笔人物画教学改革调查 4

二、工笔人物画教学改革的方法及策略 5

1.装饰语汇的基本概念及应用技巧 5

三、教学改革的成效、问题及对策 13

1.引入装饰语汇教学所达到的成效 13

2.引入装饰语汇教学后存在的不足 13

3.改进措施 14

4.对引入装饰语汇教学效果的总结 15

参考文献 16

项目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相关成果 18

 

摘    要  

中国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瑰宝,其主要形式特点在于它具有以形写神、神形兼备的艺术成就,又有很强的装饰美感。中国工笔人物画这种独具魅力的表现形式正是它有别于西方以光色体面造型写实人物肖像画表现形式的独特之处。

当今河南省各大院校艺术类专业,对于中国画的学习,采取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相互承接的教学模式。三者之间,有机相连,缺一不可,相互依存,而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也有所侧重。临摹着重学习、借鉴传统;写生偏重培养训练造型能力;创作则发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贯穿在中国画教学的全过程,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完整地掌握中国画这一表现体系。然而在实际教学当中, 真正把它落到实处或者科学地运用的却并不多。现代美术教育包括工笔人物画教学是借鉴西方古典绘画的教学体系,较为重视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所以写生课大大多于临摹课。而由于教师与学生对临摹课的认识不足,使得学生在其后的国画学习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教师没有在学习的一开始调上有一个把握,所以在创作作品时,出现了格调上偏俗;技法运用的幼稚粗糙;空有造型能力而在作品的表现力上无法体现等问题。为了学习借鉴优秀的传统绘画,给写生与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应重视列为“三位一体”首位的“临摹”在中国画教学中的重要性。

纵观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现状,装饰语汇被广泛应用于创作当中,当代工笔人物画家在创作时将自然的物象概括为点、线、面的形态,以它们在画面中的布局来构筑新的画面空间,把原本生动的物象以几个形态出现,将它们重新分解开来再次重组,以此产生出一定的视觉效果来表现画家对客观的感悟或艺术观念,同时也满足了人的多方面审美需求。所以,如果能将装饰语汇的运用方式引入工笔人物画教学中去,增加创作课程,将对学生创作能力的提高产生极大的帮助,对学生今后专业能力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只有重视学生主观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不断提高其对艺术的直觉和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出有潜力有价值的高水平艺术人才,对今后我省乃至全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在工笔人物画教学中增设创作课程,将装饰语汇的运用引入教学当中是重要且必须的。

本课题以实地教学体验为出发点,通过深入分析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的技法语言,在对当今河南省各高校工笔人物画教学现状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教学中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借鉴当今各大美术院校工笔人物画教学改革方案,进而开展强化传统工笔人物画教学改革研究。本课题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高校工笔人物画教学研究调查;第二部分为工笔人物画教学改革的方法及策略;第三部分为教学改革的成效、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工笔人物 古画临摹 造型 创作意识

 

引   言

中国工笔人物画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以绚丽多彩的装饰美文明于世,展现了东方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取向。当今,工笔画家们在吸收了西方科学的造型和色彩理论后,广泛吸收民族民间装饰性元素,融入现代的审美理念,极大的丰富了工笔人物画的语言,使当代工笔人物画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

工笔人物画是国画中一门重要的画科,而如今,工笔人物画的教学陷入一种模式:过于注重写生,以西方素描造型手段为基础,看重写实。这种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养成照搬客观物象的习惯,不动脑筋,不加取舍的复制所看到的景象,逐渐丧失了艺术的主观创作能力,过早的失去了对工笔人物画学习的兴趣。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仅局限于一些学院或个人发表的文章或看法,而具体实施措施改变这一现状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因此积极进行该项目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

本课题系统的对当今工笔人物画的装饰语汇进行研究,针对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具有很高的创新价值。本课题的研究将对河南省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技术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对河南省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地影响。

正    文

一、高校工笔人物画教学研究调查

1.新乡市高校工笔人物画教学问题研究

中国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瑰宝,其主要形式特点在于它具有以形写神、神形兼备的艺术成就,又有很强的装饰美感。中国工笔人物画这种独具魅力的表现形式正是它有别于西方以光色体面造型写实人物肖像画表现形式的独特之处。

当今新乡市各大院校艺术类专业,对于中国画的学习,采取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相互承接的教学模式。临摹着重学习、借鉴传统;写生偏重培养训练造型能力;创作则发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贯穿在中国画教学的全过程,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完整地掌握中国画这一表现体系。然而在实际教学当中, 真正把它落到实处或者科学地运用的却并不多。现代美术教育包括工笔人物画教学是借鉴西方古典绘画的教学体系,较为重视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所以写生课大大多于临摹课。在大量的写生训练中,学生的造型能力得到了广泛的加强,然而,在整个大学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学生从大一至大四(大一、大二为基础美术培训阶段,大三开始分国画和油画专业)长时间以写生训练为主,教学安排重在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写实技巧,导致很多学生直到大四的毕业创作阶段,才第一次进行自主创作,由于平时缺乏创作训练,大部分学生采取的方式为临摹实物照片(即原封不动的将所拍摄的景物或人物复制下来),或照搬人像摄影、电影海报等现成作品,成为复制照片的工具,完全没有创作思路和技巧,同时,由于教师与学生对临摹课的认识不足,使得学生在其后的国画学习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教师没有在学习的一开始使学生在笔墨格调上有一个把握,所以在创作作品时,出现了格调上偏俗;技法运用的幼稚粗糙;空有造型能力而在作品的表现力上无法体现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主观意识,也减弱了学生对外界美术形态变化的敏感性,降低了审美能力。

2.当代学者对工笔人物画教学问题研究综述

针对此问题,大量学者已有较多评述,如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谈西画技法因素对工笔人物画的影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浅谈工笔人物教学改革》、内江师范学院陈茂华《谈现代中国画教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王琳《关于工笔人物画教学的思考——浅谈基础训练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沈阳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李蒸蒸《关于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临摹课程教学思想的思考》、陕西省渭南师范学院郭风雷《关于中国画学习中的临摹》、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李彩虹《浅谈中国画的临摹与创新发展》等等,都对当今工笔人物画教学中这些问题发表了相应的见解。

所以,增加临摹课程和提高专项训练的课程比例,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由于现有的美术高考体制的限制,学生跨入大学是通过西画训练和考试,因此很少受过传统工笔人物画技法的训练,他们对于毛笔、国画颜料属性的了解是生疏的,也就谈不上线描的功力和修养。临摹课程的增加,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工笔人物画本体的笔墨语言、绘画要求和具体技法,在临摹课程的基础上,摆脱大量无意义的客观写生过程,增设专项的技法训练,如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使学生能够增强创作的主观意识,为学生确立了一个高层次的审美格调,为今后的创作打下坚定的基础。

只有重视学生主观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不断提高其对艺术的直觉和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出有潜力有价值的高水平艺术人才,对今后我省乃至全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改革工笔人物画原有的教学模式,增设临摹课和创作课程,将笔墨涵养和创造精神的培训引入教学当中是重要且必须的。

3.美术院校工笔人物画教学改革调查

在艺术专业发展方面,相比综合类院校,专业美术院校在工笔人物画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美术学院在整个工笔人物画教学活动中,将基础训练与创作改造成一个连贯的、综合的、具有多方面相关因素的全过程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习作与创作之间不存在鸿沟,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整体。从本质上来说,基础课的习作是一种艺术创造,它的图式结构可在教学的某一阶段强调以画面为中心,从自然结构中分离出来,取得画面自身价值。能否做到这一点,是衡量学生在艺术上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它取决于学生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以及想象力与创造力和画面的控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使基本功习作具有一定的作品意义,并将这一观念在具体教学中进行实践,坚决执行在基础训练中对学生习作进行作品意识的培养。

作品意识是由审美意识、设计与构成意识、想象与创造意识等多种因素有机结合,并通过习作集中展现的综合意识。具体讲,就是集技能训练、一定的审美倾向、艺术经营、画面总体把握控制于一体的意识和能力。此种意识和能力随基本功训练的深入而获得渐次增进。在基本功训练中,重点强调对审美意识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对客观对象以及各种造型因素的审美感受能力,并能把在这审美感受中所获得的设计意图通过画面的匠心独运具体体现在习作中。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强调习作的作品意识,将创造意识的培养融入教学之中,在创作能力的培养方面,成效显著。同时,此种训练方法,有助于基本功训练,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追求方向。在进入较高层面的基础训练中,使学生达到一个基本认识,即无论何种教学内容,落实到自己的画面上,它就是一幅完整的画面,要使这个画面具有一定的审美倾向、设计和构成等整体意义上的完美性,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很快的就投入到了主动的学习状态中,迸发出艺术创作欲望。作品意识一旦确立,不仅能对学生的行为方式给予指导,能赋予作品和习作一定的作品意义和精神内涵,还能开辟出基本功习作与创作的通道,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并养成一种整体的连贯的绘画思维习惯。

在教学上,美术院校针对不同学生所具有的不同的创造性和独立的人格,采用多种引导形式,不束缚学生思维活动和个性发展,把创造性思维融入到基础训练中去,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的个性表现,做到技法传授与创造性思维培养并重,这一系列的措施,对学生审美与创造意识的培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从而极大的推动了工笔人物画教学的发展,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二、工笔人物画教学改革的方法及策略

1.装饰语汇的基本概念及应用技巧  

对装饰语汇的引入主要采取欣赏和指导的方式,使学生首先学会欣赏工笔人物画中装饰语汇的特色,理解装饰语汇的含义,逐渐培养学生对平面化,装饰化的理解和认识,形成新的构图、造型、色彩观念,按照新的理念来进行创作。教师负责在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并安排写生训练;要求将写生转变为创作,1、进行速写训练和人物写生,打破解剖和透视常规,尝试平面化的造型,根据物象特征,可对其某个局部或整体进行变形或夸张处理;2、进行构图小稿练习,根据画面构成合理安排布局;3、小色搞练习,尽量摆脱主体和背景的固有色,仿照装饰性的配色原理适当对色彩进行调整。4进行人物写生和创作,进一步增强主观创作能力,考察教学效果。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临摹时应选用与原作同等大小的纸张,可临摹一张到两张,所用材料为熟宣纸和国画颜料。起稿阶段,可用铅笔在素描纸上起稿,起稿应注意人物大的动态和面部夸张的表情,含有装饰味的工笔人物画中,人物造型比较主观,抽象,从形式感,平面感方面进行讲解,在起稿过程中,要求造型必须准确,不能含糊概括,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造型的团块意识和装饰图案的作用;同时,在临摹中,要求学生体会创作者是怎样将客观实际的物象转变成平面的、程式化的点线面的,以朱仙镇木板年画为例,如图(1),人物的胡须为密集而整齐的排列线,身上的衣服和背后的旌旗为平面的图形,图形中又加入一些圆形(马身上的图案)、波浪形等多种纹样,从而使画面中产生疏密对比。通过临摹,学生逐渐认识到造型可以单纯的从点线面的角度来考虑,有时候应该有意去寻找并强化一些带有装饰性意味得物象,最终摆脱客观对象对造型的束缚,使画面主观化。

稿子完成后,将其拷贝到熟宣纸上,并裱在板子上,开始着色。由于木版年画是靠不同套版拓印的,所以其效果于工笔画中的勾线填色非常接近。色彩的运用,所用的颜色少,容易显得呆滞,如若用的颜色多,则可能会过于杂乱,在临摹中,应要求学生带着三个问题去思考:首先,画面给人的色彩感觉是怎样的;其次,如果以木板年画为例,画面中色彩种类并不多,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非常之多,这是为什么;最后,画面中色彩是怎样穿插呼应的,对比色和互补色的应用如何才能避免杂乱和过于强烈。如图(2),画面整体呈黄绿色调,黄绿属邻近色,在面积上占主导地位,红色和紫色虽然是对比色,但是由于面积较小,反而起到了一种点缀和醒目的作用,同时,在红与绿的中间,以黄色隔开,黄与紫的中间,以绿色隔开,很好的调和了对比色的冲突。其中,色彩是靠分割的区域和装饰图案来增加丰富性的。通过对色彩的借鉴和学习,领会色彩的穿插组合,对比调和等原理,对以后的写生和创作至关重要。

对绘画作品的临摹应分为细致全面临摹和快速的草图临摹两种,第一种是前面所说的,按照工笔画的绘画方式,将作品全面细致的临摹下来,从而可以很好的体会画面中的装饰语汇;第二种就是用铅笔简单的勾勒人物的造型和动态,体会造型的夸张和整体团块意识,随意性较强,对局部的临摹较多,重点在于掌握装饰语汇的造型特点,培养造型感觉。

2.自然物象中发现点线面等抽象元素

注意寻找点线面的构成,考虑画面的疏密对比,韵律,节奏,重复、虚实等形式语言。寻找一些近似几何图形的物象进行归纳和提炼,将人物的形态向平面的图形靠近,规整去杂,舍弃一些没有意义的细节,使物象整体化、抽象化。比如,女性的头发,可以用线的形式来表现,尽量使其规整匀称,寻找一些物象,比如帽子,伞,裙子,可以试着将其平面化,伞和帽子可以处理成圆形或椭圆形,帽子上可以增加一些花纹图案,伞的边缘是很好的波浪形,裙子的褶皱,可以是很好的装饰线条等等,这样下来,伞和衣服为面,女性的头发,裙子上的褶皱为密集的线,在画面中构成了疏密对比,伞的外轮廓为波浪形,构成了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在速写训练当中,面对对象要有选择,有些地方应处理的放松一些,用大线条大块面来表现,但有些地方不妨处理的拘谨一些,细致一些,使画面有虚实,轻重的对比,注意画面的形式构成。此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善于寻找生活中抽象的几何元素,变具象为抽象。即训练学生的眼光,使其在创作中,可以思考抽象的画面构成,而不是僵死的表现客观对象。要求:数量为二十张,每张时间为30分钟,尺寸为八开或十六开纸张大小。

3.造型和平面意识的专项训练

学生在以前的教学中由于受到素描观念的影响,塑造形象时,脑子里的写实性,客观性过强,考虑对象的解剖、结构等知识过多,过于依赖客观对象,从不根据自身需要去改变对象,所以,作品往往缺乏生机,也不会有风格的形成。

装饰性表现手法,不强调客观再现对象,培养发散思维,可通过联想,相似的手段进行造型训练,在写生中,会遇到一些模特在形象上不是十分满意,那么,可以参照装饰性的表现手法进行主观提炼,按照自身的审美理想处理对象,将模特视为塑造形象的参考物,而不是标准,应使学生明白人体结构只是创作的一个依据,考虑更多的应该是人物形象的装饰性、趣味性和风格的表现。这是今后人物写生中应该逐步培养的新观念。

从临摹转变为写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个阶段,需要让学生进行一些速写训练。在速写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对训练的方向进行指导和强调:一、舍弃解剖,透视,光影等因素,试着将人物处理成平面的感受,使人物和背景之间消除空间感,完全处理成简单的几何图形,切割画面;二、寻找一些带有装饰特色的物象,如人物衣着上的图案花纹,可将人物的衣着纹饰等细节向规整的几何图形靠拢;三、根据自身需要或想要表现的特质,将人物进行申拉或压缩,使其形象或内收或外张,也可将人物有意处理成方中带圆、圆中带方的感觉,尽量使造型整体化,考虑团块意识。训练的中心思想是使学生养成整体视图的习惯,在处理细节上不会跟着客观对象走,更加全面的考虑画面构成。

具体实施起来,可以分为三个方向来进行训练:一、改变人物比例,对人物进行夸张和变形练习:可以将人物处理成头大身小的样子,这样做并非故意使比例不准确,而是为了夸张人物的面部表情。有很多模特的面貌非常有特征,比如有的人眼睛比较往外鼓,像突出的乒乓球,有的人鼻头很大,像蒜头,如果是老人,其脸部和手部的皱纹非常明显,橡树皮也像纹路,应该进行深入刻画,如果是胖子,就可将身体有意向横向扩张,或将胸部或臀部放大,以突显胖的特征。从这里应使学生明白,夸张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将人物处理成头大身小的样子,而是寻找对象身上一些有意味的特征,加以强调,使其突出。夸张甚至可以是某个表情,某个动作,比如,托下巴沉思的动作,可将手臂进行变形和申拉处理,或拉长手臂或放大手部,总之,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某一重要特征表现出来,凸显在画面的视觉中心上。同时,夸张处理,可以培养学生抓大方小的习惯,夸张必须舍弃,不能太注意物体的细节,要抓住大动态,整体视图。在训练中,要求学生进行20副夸张和变形练习,不要求全景人物表现,可以是某个局部的描绘,尺寸不宜过大,限定在八开或十六开纸张大小以内,每张所用时间为30分钟。二、引入团块意识:这里,可以通过木版年画(如图3、4),引入装饰语汇中的团块概念。由于创作手段的原因,木版年画的造型是一种团块意识,整体的概念,作者将一些细节比如说马的尾巴,人物衣饰等归纳成一些具有装饰性的点线或规则的几何图形,使其向整体靠拢,整个形象给人一种近方近圆的感觉,如果是多个人物组合,就将人物紧密的安排在一起,也形成一个整体的团块,使整体显得饱满而充实。              

三、消除空间和透视训练:如果仔细观察,大多数有多个人物组合的木板年画(如图5),其人物之间的前后关系是靠遮挡来实现的,不存在任何空间和透视的关系,人物都安排在一起,并呈平面状态,外轮廓明显,三四个人似一个整体。在这里,作者考虑的是怎样使人物之间能够联系起来,想尽办法找到人物之间的关联,让外轮廓构成一个整体的赋予变化的轮廓线,个体的组合只是一种平面的叠加,不打破整体的轮廓线的变化。在速写训练当中,能否让学生运用这一模式,摆脱空间透视原理,创作以前未见过的语言形式呢?在讲解这部分内容当中,可以引入一些大师的作品,比如西方的画家克里姆特,他的作品学习了很多木版年画的艺术语言,有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如图(如图6),作者追求更多的不是人物的写实表现和空间关系,而是整体的平面化和对外轮廓线趣味的强化,图中两人物的外形非常清晰,左侧人物的外形完整且赋予韵律,但同时,两个人是一个整体,作者似乎更将人物看做是平面的图形,追求整体的外轮廓变化,左侧女子肩膀上的披肩也被处理成平面图形,并配以装饰图案,和右侧女子衣服构成疏密对比,背景为中国味浓厚的装饰图案,除了人物面部和身体做了一定程度的写实处理外,其他都尽量平面化对待,整幅画面中体现着一种写实和抽象并存的美感,生动而耐人寻味。可借鉴克里姆特的形式,进行一些人物组合的速写练习,消除人物空间感,抛弃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利用叠加的手法将多个人物组成一个整体,强化外轮廓线,增强装饰感。画面中的装饰性,并非一定要寻找现实当中存在的物象,通过对一些客观对象的归纳和提炼,画面中的点线面本身就赋有一种装饰意味,比如毛衣的线,外套上的纽扣,大衣的粗糙质感等等。同时,可以主观创造一些装饰图案,但是应注意画面中的构成,并不是面面俱到就是好,必须合理配置,不能喧宾夺主,要使学生明白创作中加法和减法的道理。

此练习,难度相对较大,主观性过强,不好把握。在人物组合的练习当中,可故意将靠后的人物画大一些,违反透视规律,在安排模特上,尽量使人物之间有一定联系,距离上不要安排的太远,使人物组合成一个整体。要求学生不刻画太多身体内部的细节,可只勾勒身体的外轮廓,注意舍弃不必要的细节表现,比如衣服内部的褶皱,使外轮廓尽量做到整体,寻找变化丰富的轮廓线,体会其韵味,观察轮廓线所组成的图形对画面的切割。数量为10张左右,每张时间要求为20分钟,尺寸为八开纸大小。

4.构图的专项训练

构图,是指形象组合中的点线面,以及黑、白、灰的设置,及其形象在整个画面中如何安排的问题。

含有装饰韵味的工笔人物画,构图是和造型及色彩息息相关的,符合构成规律并赋有装饰性。画面中人物的大小,位置,人物是单体的还是多体组合,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表现等等,都经过了艺术家们的深思熟虑,既能充分的表达主题思想,又不欠缺形式意味的表现。

对于装饰语汇构图的学习,应要求学生尝试改变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不表现画面物象的体积、深度,运用前后遮挡手法来表现远近关系,注意画面构成,主体物的大小及其与背景的关系。

具体方式为:

一、制作10×10㎝的卡片15张,进行人与物的写生练习。这一部分为实物写生,但在写生的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前面学过的平面化装饰化的造型语言。所选择的背景中,应尽量寻找一些本身具有整体形概念的物象进行组合。如桌子,窗户,门一类的事物,也可将一些植物组织进画面,如棕榈树,芭蕉叶等。植物本身形状感明显,比如说芭蕉叶,可以处理成大面积的绿色块,棕榈树,可以用线的形式来组织成丰富的灰色线条,使画面繁复而深厚。要善于运用横线与竖线,直线与曲线,动与静的对比关系变化。还要注意画面中人物的整体动势,线的走向,人物与景物的结构关系及重叠关系。

装饰性方面,可寻找一些本身具有装饰意味的物品,如衣服上的花纹,窗帘、床单上的图案,女性头上的发饰(可运用金银色增加装饰性),模特手上或身边可增加道具,如纸扇,花篮,手提包等等,在将这些组织进入画面的时候,不能仅仅只是简单的罗列,要考虑画面的构成因素,将人物与景物在面积和位置上合理布局,减弱事物的空间关系,增强物象的形状感,平面感。画面中物象的垂直或平衡、动感、韵律或重复、渐变等形式手段同样可以体现装饰意味。

二、准备相同大小的卡片15张,将不同地点或时间的人与物进行组合练习。这一部分练习,针对培养学生主观的创作能力,在画面构图中,景物和人物的搭配选择应符合美学规律,针对不同动态的人物应选择适当的背景予以搭配。注意人与物的关系,确定画面重点是景物还是人物;分清画面的主次关系,繁简关系;主体形象的位置及陪衬形态的安排。画面构成部分要有取舍,不能面面俱到,画面中不能缺少重点部位,其它的要一带而过。要使画面体现出层次关系,虚实关系,藏露关系,完整与不完整的对比关系,多种因素统一在整体之中。在构图中还要注意形象部分与空白部分的设置和安排。空白同样是形象的组成部分,它会直接地影响画面的表达效果。我们平时所说的“计白当黑”,就是指构图时要充分考虑空白部分的作用画面的构图直接影响后面的色彩配置,色彩的配置也会反过来影响构图,所以色彩的选择也是构图的一种。

5.色彩训练及引入肌理、质感、材料等新概念

写生中,学生往往专注于模特服装的固有色,所画出的内容生硬,比如:如果模特所穿服装为上绿下黑,大部分学生就完全按照模特本身的颜色进行着色,不考虑画面本身的视觉效果,使整个画面感觉很不协调。装饰语汇的设色主旨不同,它不是按照固有色来上色,而是根据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目的进行设色,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考虑的并不是如何真实的再现对象,而是如何能在有限的色彩种类下使画面鲜艳夺目,以“好看”为目的:“画画无正经,好看就中”。根据这种指导思想,艺术家们使用各种高饱和度的色彩,运用补色对比、临近色对比、同类色对比等色彩原理,创造了色彩鲜明气氛浓重的视觉效果。

然而,在写生中完全采用主观的色彩表现方式是不可行的,必须对装饰语汇和色彩原理进行深入的学习与体会,即有一定的目的性。在这里,可采用色彩构成的训练方式,在相同底稿上进行不同的色彩搭配练习,进行一些小色稿练习:将模特撤离,从前面的速写中挑选一些合适的作品制作多个相同画面的小底稿,使学生完全根据画面自身需要来配色,每张小底稿所上颜色的位置和面积大小要进行变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观察哪个底稿色彩最协调,最合理,要求所用颜色除黑白外,不能超过四种,且尽可能使用纯色及互补色。

在练习中,教师负责讲解装饰性的配色原理:装饰性工笔人物画的效果色彩浓重,鲜艳夺目,但细数颜色,并没有认为的那么多,这是由于画家利用人物身上的各种服饰花纹装饰结构,使有限的色彩无形中繁复起来,通过合理安排,在大小,位置上的重复和穿插,使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整体的协调与统一。练习时,纯色及互补色的搭配,掌握不好会使画面产生杂乱之感,教师应启发学生学会变换色彩之间的位置和大小,按照画面的整体效果依形设色。根据人物的服饰结构及有意增加的装饰纹样,安排色块和色块之间的大小及位置,使之相互穿插,左右呼应,还可以运用过渡色使两对比色隔开以起到缓冲谐调的作用,有些地方可故意留白,使画面透气。

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配色原理,之后将多个小色稿并置比较,观察不同色稿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并带领学生总结配色经验,如:色形变化与统一、互补色对比与调和、面积对比与调和、色彩同时对比、色形隔离与调和等。最后,将最满意的一张色稿练习应用在底稿上,将底稿转变为放大的线描稿,进行上色,完成一张完整的创作。同时,将质感、肌理等要素纳入创作的考虑范畴,不同材料的运用,会给画面带来不同的感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尝试一些肌理的表现,增加装饰效果,可选用水粉纸,高丽纸,皮纸等不同纸张,颜料方面也可以不局限于国画颜料,如水彩、水粉、丙烯等,都可以采用。将创作主旨扩展到触感和质感的范畴。

三、教学改革的成效、问题及对策

1.引入装饰语汇教学所达到的成效  

在将装饰语汇引入课堂,并经过一段时间的速写训练后,学生开始懂得改变原先的绘画思路,不再僵化的遵从客观对象,而是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主观处理画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和视野,学生开始运用创作的眼光来看待模特,在造型处理中,更加具有主观性和目的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理解装饰语汇中所包含的绘画精神,作品中体现出了新的绘画观念和意识,与以前的作品有两很大的区别。学生的速写作品中,体现出了一定的主观意识,出现了变形和夸张,有的是对头部进行了变形处理,比如将眼睛变大或将整个头部拉长,有的是对身体的某个局部进行主观处理,画面并不是全景人物写生,而是中景和特写,即对模特身上的某个特征进行了强调表现,说明学生已经明白绘画中重点部位的表现方法,并理解了夸张和变形的基本含义。

很多学生的作品非常注意形式感的把握,对人物造型的处理,开始有了新的方向,以前虽然是以线造型,可是始终追求的是西方的写实风格,总不能摆脱素描中光影,解剖,透视的干扰,缺乏主观性,通过临摹和一定数量的速写训练,整体意识和团块精神开始形成,人物不再仅仅追求写实,而是出现了不同的特征,注意了点线面的寻找和归纳,原先比较没有条理的事物,被有目的的进行了规整和提炼,线的感觉,面的感觉都有了一定的体现,并注意体现一些疏密对比关系,如人物的围巾,头发等,都将线的概念强化,而衣服则处理成大块面得空白,体现面得特征,懂得了对不必要细节的舍弃,不是跟着眼睛看到的事物走,而是跟着自身的感觉及画面的视觉感受来有选择性的安排物象,主观创造性上有了很大提高。

在构图上,学生的眼光已经有了新的改变,通过一些小构图练习,学生不再仅仅只是照搬客观的物象,而是有目的进行对物象的提取,由于画面要求不能超过10×10㎝,故学生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客观细节的表现上,而只能考虑画面的构成,明暗配置等因素。构图中,主观创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很多实际的景物被处理成具有一定抽象含义的构成要素,空间透视感相对不是很强,在景物的选择上,大部分学生的取景都是日常生活中环境,比如宿舍里,画室里的某个角落,有的速写则是从照片中修改得来的,不遵从空间原理,只考虑形的安排和画面分割的效果,人和物可以重叠,并不互相遮挡,变具象为抽象。

在最后的上色创作中,大多数学生的色彩都选用了装饰性的设色原则,画面视觉上冲击力比较强,比较跳跃,摆脱了对象固有色的束缚,完全按照小色搞练习中,自己比较满意的一套配色进行上色,可以说完全脱离了对象本身的固有色。通过对小色搞的练习,改进了学生的主观配色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配色原理的认识与把握,画面的效果比较满意。

2.引入装饰语汇教学后存在的不足

一、部分学生对装饰语汇的特色认识不够,积极性欠缺,影响了教学质量,不能完全理解引入装饰语汇的教学目的,所完成的速写和小搞练习中未能反映出一定得主观性,目的性不强。

二、造型虽然有了夸张和变形的处理,但是表现手段过于单一,且生硬,不够丰富,脑子里本身的语言要素较少,需要进一步临摹和锻炼。

三、色彩多选用了对比强烈的互补色调,但是对于色彩的对比调和认识不够,色彩冲突较大,显得抢眼而缺乏稳定性,选色多用纯色,对于复色的选用也较少,色彩显得单一不丰富。

3.改进措施

一、加大对装饰语汇的讲解和认识,材料尽量准备充分,使学生能够看到尽量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使装饰语汇的魅力能够得以体现。促使学生能够对装饰语汇产生浓厚的兴趣,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需要教师在讲解上能够不教条,不僵死,增强讲解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二、对临摹到写生的转变,应引入各方面相关素材,如在造型的速写练习中,应引入一些装饰画的材料,增加造型变形的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增加变形和夸张处理的选择性。

三、针对色彩的问题,教师应对部分学生予以指导,讲解色彩单一的原因,色彩的丰富性并不是靠颜色的增加来实现的,而是靠合理的搭配,穿插,呼应,以及色彩的形态差异等综合因素来实现的。同时,互补色的对比,应注意在面积上和数量上产生区别,避免两种相等量的互补色紧挨在一起,画面应追求整体平衡和协调。要求学生从新调整构图,从造型上来考虑色彩的分布,对个别较差的学生进行单对单指导,可以用做范画的形式使其认识色彩的应用知识。

4.对引入装饰语汇教学效果的总结

装饰语汇的引入,侧重点首先应放在对其艺术价值和艺术语言的欣赏和认识上,努力促使学生体会和领悟装饰语汇的特色,运用当代工笔人物绘画中作品的面貌,讲解装饰语汇中哪些语言是值得借鉴的,有价值被利用的,培养学生的眼光是首要任务。所以,这个阶段,应该布置临摹作业,通过临摹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真正能够体会到装饰语汇的艺术语言,发现以前没有认识到的新知识。

对所要追求的艺术语言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才是对手头表现能力的训练。必须严格要求数量,在造型、构图和色彩上分别进行训练,努力培养新观念,新思路,在这个方面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学生造型水平参差不齐,有些色彩感觉好有些色彩感觉差,认识新事物的能力不一样等等,教师应该耐心对待,针对不同情况具体解决相应的问题。

总之,将装饰语汇引入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中,使学生基本明白了绘画的深层含义,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提高,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中增加了构成意识,提高了创作的深层含义,为那些努力提高绘画水平的学生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

2.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

3. 庞薰琴:《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4. 王杰等:《艺术与审美的当代形态》,[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5 李泽厚:《美学三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6 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7 王朝闻:《美学概论》,[M],人民出版社,2005年

8 阿莱斯·艾尔雅维茨著,胡菊兰 张云鹏译 《图像时代》,[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9 高名潞等:《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0 杨成寅:《潘天寿画论中的几个美学问题》,[J],《新美术》,1981年

11 孙文勃:《以神写形借古开今》,[J],《美苑》,1996年

相关论文发表  

2009年12月,论文《古代工笔人物画装饰语汇研究》荣获第十三届中南六省区“中南星奖”学术论文二等奖

2009年11月,论文《当代工笔人物画装饰语汇研究》荣获2009“河南之星”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2010年4月,论文《当代工笔人物画中的装饰性》刊登于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独著

2011年8月,论文《浅谈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的装饰性》刊登于《才智》2011年第7期中旬刊,独著

2012年8月,论文《浅谈工笔人物画教学——工笔人物画主观造型能力的培养》刊登与《青年文学家》第八期,独著

2012年4月,论文《浅谈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的装饰性》刊登与《美术教育研》2012年第四期,独著

论文《中国工笔人物画线描美学思考》刊登与《美术教育研》2012年第八期,独著

2012年6月,《美术鉴赏》(教材)副主编第十七名

项目组负责人和主要成员相关成果  

1.《平台玩具设计中传统图形符号的创意表达》,    美术教育研究,CN34-1313J,2012—4

2.《浅谈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视觉表现》,    青年文学家,CN23-1094I,2012—6

3.《浅谈高校艺术理论教育的改革》,   美术教育研究,CN34-1313J,2012—8

4.河南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三等奖,2012年1月,

5.河南省第三届艺术设计作品展览暨河南省第一届“金泰华杯”艺术设计创业技能大赛,三等奖,2012年11月

6.影壁在民居中的意义                                         《山西建筑》2007/11

7.中小城市住宅房地产展示销售空间设计研究                     《安徽建筑》2010/01

8.论中式风格在家装设计中的应用                                《大众文艺》2010/01

9.中原地区室内装修材料发展趋势研究                            《河南建材》2010/01

10.《河南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质量提高研究》河南省社科联申请结项  2010/05  主持

11.浅议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中的运用    《当代教育论坛》2010/07

12.特色餐饮空间主题装修设计研究                              《科技信息》 2010/06

上一条:艺术学院2013年科研立项一览表 下一条: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博士生导师崔宪教授来我校讲学